走在烏岱浦爾城內忽高忽低的小巷子裡,猶豫著是否要再帶一罐Kingfisher啤酒上火車,忽然在轉角看見了小偉那帶著牛仔帽的熟悉身影。
前天在城市宮殿內初次見面,昨天又在皮丘拉湖畔碰上了一遭,這次在城內的小巷子裡寒暄了幾句,買了幾包搭火車時必備的土司麵包,一起跳上17小時往孟買的火車...「17小時的火車」。
火車從晚上9點半一路開到下午2點半,時間常是可以預料的事,好消息是火車居然沒誤點甚至還早到了。
坐了城市快線到近市區的Church Gate車站,在小巷內竄了近兩個小時都沒有找到中意的旅店,才不經意的在地球步方住宿欄的一角看到一句附註:「近年來孟買的旅館價格不段攀升,而品質卻仍停滯不前。」,最後只能勉為其難選了家4人1000盧比的旅店(這等在在久德浦爾大概只值400吧)。
沿著海岸邊一路晃到了印度門,印度攝影師們在門前的廣場向觀光客討生活,賣棉花糖和氣球的小販給廣場能的群眾們增添了許多活力。
站在廣場前揣摩著印度門的歷史,我替它想了個故事。孟買(Bombay)是印度西面的海港大城,高聳的印度門矗立在海岸邊,向各國的船隻宣稱孟買才是海陸交接的大門。
正當我暗自佩服著印度人興建印度門的意境時,導覽解說給了我一個否定的答案,印度門不過是為了紀念一位英國國王到訪而建的,這樣的原因與我想像的相差甚遠,似乎少了點霸氣。
印度門旁有一座泰姬瑪哈飯店(Taj Hotel),是全印度最有名的一座飯店,起源於印度富商Jamsetji Tata在國外大酒店用餐時被投以異樣的眼光,因此在印度建一座國際級的旅店,拓展印度的觀光業。
由於幾年前爆發的孟買事件(窮人看不慣富人的作為,數度持槍衝進高級飯店掃射。),泰姬瑪哈飯店外戒備森嚴,要進入大廳內需要通過安檢人員嚴格的檢查過程。
都來到孟買了,當然要進去飯店內瞧瞧囉。
聽了小偉的主意,把自己當作富有的外國人輕鬆過了檢查站,進了大廳找上了客房人員,跟他說我們考慮要住幾個晚上,但想先看看房型,服務人員說現在已過了看房時間,我們可以明早再來看看。但這一晚在大廳和餐廳庭院外漫步著,就已經能強烈感受到泰姬瑪哈飯店的奢華感了。
隔天一早,馬上前往泰姬瑪哈飯店,找上了昨晚的客房人員,連續看了新館舊館的幾種客房,最便宜的4人房價格大概比日月潭涵碧樓在貴上一點,而且房間內的裝潢不如大廳別緻,欣賞完畢後留一下一句:「We will consider this.」就匆匆離開飯店了。
但說實在話,我們根本住不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步出Dhobi Ghat站門口,千人洗衣廠出現在天橋的下方,坐落在數座繁華高樓間。
天橋上站了一排外國觀光客,這裡是旅遊書上介紹的絕佳「觀景位置」,不僅可以看盡洗衣廠的全貌,還能免去被窮苦印度人敲詐的危險。
但在這「觀景」似乎有點奇怪,觀的不是美景;而是別人醜陋的生活現象。
提起膽子來到洗衣場門口,站在門口左顧右盼考慮著要不要再往前走,遠處忽然跑出一位印度人,嚷嚷著要進去的話要我們付參觀費用,旁邊圍觀的印度人也不斷呼應著,似乎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,一種餬口的方式。
在洗衣廠旁的小巷子晃了幾圈,這裡有著完善的生活圈-「印度最窮的生活圈」,菜市場的腥臭味讓人窒息,人們生活在巷子裡的破爛屋瓦內,挺著大肚子的小孩子對著你大聲嘻笑,那樣子就跟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非洲那些生病的小孩一樣。
來到孟買,我想到之前在Varanasi有位印度朋友跟我說他的夢想是去孟買當電影巨星,我一方面希望他完成夢想,一方面又希望他留在Varanasi。在這裡走了一圈後,我發現孟買存在著各種人,各種的生活方式,印度最富有與最貧窮的人都擠在這個大都市裡,這些多元和階級的寬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。
相信印度人也想改變孟買,但這密密麻麻的框架複雜的難以解決,人們只能冷漠地往前走,過好自己的生活。
2012 @ Mumbai,India